面向个人和企业开发Agent的挑战
一、引言
最近学习吴恩达老师的《Agentic AI》课程,同时看到宝玉老师分析的关于面向个人和面向企业Agent 开发不同。本次就用“造汽车”来打个比方,把Agent开发这事儿聊透。整个 IT 行业也从开发客户端软件,到网站/App,现在来到了Agent/智能体。
想象一下,你要造一辆能自己跑、自己能完成任务的“智能汽车”,这就是Agent。
- 个人Agent 就像造一辆酷炫的超级跑车。
- 企业Agent 就像造一个庞大、精准的自动化物流车队。
虽然都是“车”,但目标和挑战天差地别。
二、面向个人的 Agent 开发挑战
目标: 造一辆专属的、能极大提升我个人生活和工作效率的“超级跑车”。它要懂我,能处理我的私事,比如订餐、安排行程、筛选信息、写周报等。
核心挑战:
“读心术”挑战:如何真正理解用户的模糊意图?
- 场景: 用户对Agent说:“帮我找个周末能放松一下的地方。”
- 挑战: “放松”是什么?是去购物,还是去爬山,抑或是在家看书?预算是多少?喜欢安静还是热闹?个人Agent没有上下文环境,它必须从与用户日常的零散对话中不断学习、猜测用户的偏好。这需要非常精巧的上下文理解和个人偏好建模能力,有点像给Agent装一个“读心”传感器,难度极高。
“瑞士军刀”挑战:需要连接无数个不同的“加油站”和“修理厂”。
- 场景: 用户想让Agent“订一张最便宜的机票,并预订机场附近的酒店”。
- 挑战: 个人Agent需要能调用航空公司的接口、各大酒店的接口、支付接口等等。这些接口(API)千差万别,质量参差不齐,有些甚至不稳定或需要复杂的授权。开发者为个人用户开发,往往需要自己整合几十上百个不同的服务,就像要给跑车配备能接入所有品牌加油站的万能油枪,工程琐碎且麻烦。这块需要目前面向大众用户的网站/App,提供 API,方便后续采用 MCP 进行调用。
“低成本高性能”挑战:如何让跑车又便宜又省油?
- 场景: 用户希望Agent能7x24小时待命,但又不愿意为此支付高昂的费用。
- 挑战: 强大的大模型推理能力是要花钱的(Tokens 虽然不贵,但是量大也是花费钱)。如何用尽可能少的“燃料”(Token)完成复杂的任务?如何优化代码,减少不必要的模型调用?这直接关系到产品的可用性和用户的付费意愿。你不可能给每个人的跑车都配一个F1赛车的引擎预算。
“隐私与信任”挑战:如何让用户放心地把家门钥匙交给它?
- 场景: 用户会让Agent处理邮件、备忘录,这些可能包含高度敏感的个人信息。
- 挑战: 如何保证用户数据的安全和隐私?所有数据是否会被用于训练?Agent做出的决定(比如自动回复邮件)如果出错,责任谁来承担?建立信任是个人Agent普及的最大门槛之一。
三、面向企业的 Agent 开发挑战
目标: 造一个能融入企业现有工作流程的“自动化物流车队”。每辆车不一定要最快,但必须绝对可靠、守规矩、可管理,能协同完成“运送货物”(业务流程)的任务。
核心挑战:
“安全与合规”挑战:车队绝不能出交通事故,必须严格遵守交规。
- 场景: 一个财务Agent需要处理报销。
- 挑战: 它必须100%遵守公司的财务制度、行业法规(如SOX)甚至国家法律。它不能“自由发挥”,不能把高管的报销信息泄露给普通员工。所有操作必须可审计、可追溯。这是最高优先级的挑战,比“聪明”更重要。
“系统集成”挑战:新车队要能开进现有的巨型港口和高速公路系统。
- 场景: 企业Agent需要从ERP(企业资源计划系统)、CRM(客户关系管理系统)、OA(办公系统)中获取数据。
- 挑战: 这些系统往往是非常复杂、陈旧(如遗留系统)、且相互独立的“烟囱”。开发Agent的核心工作变成了艰难的系统集成,需要写大量的适配器代码,处理各种诡异的接口,确保数据能准确无误地在不同系统间流动。
“精准与可控”挑战:每辆车必须按既定路线行驶,不能跑偏。
- 场景: 一个客服Agent回答用户关于产品的问题。
- 挑战: 企业绝不允许Agent“胡言乱语”(幻觉)。它的回答必须严格限定在最新的、经过审核的知识库范围内。需要通过各种技术(如RAG-检索增强生成)给Agent戴上“缰绳”,确保它的行为可控、可预测。企业不需要天马行空的创意,需要的是精准的执行。
“规模化与运维”挑战:如何管理成百上千辆卡车,并实时监控它们的健康状况?
- 场景: 一个拥有5000名员工的公司,部署了100个用于不同部门的Agent。
- 挑战: 如何统一部署、监控、升级和维护这些Agent?如何分配计算资源?如何设立监控大盘,当某个Agent处理业务出错时能快速报警和干预?这需要强大的平台化、可观测性能力,而不仅仅是写好一个Agent的逻辑。
另外补充 2 点。
开发Agent 的技术人员和使用 Agent 的业务人员不是同一拨人。
技术人员做出来的 Agent,业务使用人员只会说三句话:1、你这不准啊,2、我们的流程不是这样的,3、你这漏了关键条件。但是这个流程之前开发跟业务一起梳理出来的。国内企业很多流程都需要审批
国内企业流程(串行审批文化): 本质上是事前控制。它的逻辑是“除非明确被允许,否则一律禁止”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一个明确的“许可信号”(审批动作)来触发下一个环节。这就像一条串联电路,任何一个开关(审批节点)断开,整个流程就停了。
国内企业流程示例(新员工入职为例):
1. HR录入(智能体A完成)→ 等待 → 部门领导审批(人类)→ 等待 → 资产管理员审批(人类)→ 发放电脑(智能体B执行)。
对Agent的挑战: 在这种流程下,Agent不再是“智能体”,而退化为一个“流程提醒器”或“审批触发器”。它最大的价值可能是自动把申请单填好并发送给审批人,然后就开始“干等”。整个系统的效率和智能性,被最慢的人类审批环节卡住。Agent的异步、调度优势完全无法发挥。
国外企业流程(并行信任基线): 更倾向于事后审计。它的逻辑是“在预设的规则和预算内,我信任你先做,但事后会来检查你是否做对了”。这就像一条并联电路,多个任务可以同时启动,只要总体符合规则。
国外企业流程示例(同样以新员工入职为例):
1. HR在系统完成录入的瞬间,同时触发多个动作:
1.1 邮件/账号开通(智能体A自动执行,因为新员工上班第一天必须有邮箱)。
1.2 工牌打印(智能体B自动向打印机发送指令,或通知前台准备)。
1.3 电脑发放(智能体C自动在IT资产库中生成订单,因为“标准型号笔记本电脑”属于预设的、无需审批的入职标配)。
2. 整个流程并行推进,几乎实时完成。
3. “审批”去哪了? 审批体现在事后的审计和报告上。比如,部门经理会收到一份报告:“本月您的团队新入职了3名员工,已按标准配置发放资产。” 如果其中一名员工申请了超高配的游戏笔记本(超出标配),系统才会触发一个例外审批流程,但不会影响标准流程。
四、总结对比
特性 | 个人Agent(造超级跑车) | 企业Agent(造物流车队) |
---|---|---|
核心目标 | 智能、贴心、好玩,提升个人体验 | 可靠、精准、安全,降本增效 |
关键挑战 | 理解模糊意图、连接碎片化服务、成本控制、建立信任 | 安全合规、系统集成、行为可控、规模化运维 |
技术侧重 | 自然语言交互、用户偏好学习、多工具调用 | 系统集成、流程自动化、访问控制、可观测性 |
评价标准 | “它真懂我!”“帮大忙了!” | “流程跑通了吗?”“出过错吗?”“符合规范吗?” |
总而言之:
- 开发个人Agent,更像是一个极客产品经理+心理学家,挑战在于如何让机器更“像人”,更贴心。
- 开发企业Agent,更像是一个资深系统架构师+风控专家,挑战在于如何让机器更“像螺丝钉”,更稳固地嵌入庞大的商业机器中。
希望这个比喻能帮你更好地理解两者的区别。无论是造跑车还是建车队,这都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领域!祝你在Agent开发的道路上顺利!